前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一支忠诚、廉洁、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干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记录不完整、任免跟踪不全面、考核评价主观性强、监督管理宽松、人才梯队建设不健全及画像分析粗糙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干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威胁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于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将于2025年全面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旨在建立动态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改革不仅是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挑战,更是推动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宏服数科认为,要抓住这一机遇,必须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公正评价员工表现,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此,我们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三部曲:人才激活、绩效深化与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系统的策略和先进的数字化工具,进一步优化人才管理,提升组织效能,推动国有企业在人才管理上的创新和突破。
本文将深入探讨政策背景、体系构建、原理、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全面剖析干部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展示如何通过实际案例推动绩效改革的深度实践,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政策背景与要求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作为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2023年年中启动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刚性兑现和考核,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政策要求国有企业清晰界定“退出”标准,确保退出情形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不能用违法违纪、到龄退休、主动离职等替代业绩考核不合格的“退出”。同时,政策还强调了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要求全程留痕,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的内在逻辑
1.市场化机制的引入
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的本质在于引入市场化机制,打破国有企业原有的“铁饭碗”观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绩效考核和全面评价,筛选出不能胜任岗位的领导人员和员工,进行岗位调整或退出,从而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真正提升组织的整体运营效率。
2.刚性兑现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在实施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时,宏服数科强调刚性兑现与柔性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要确保考核结果的刚性兑现,对表现末等的领导人员和员工进行及时调整或退出;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柔性管理,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辅导和职业发展机会,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3.激励与约束并重
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不仅是对员工的约束,更是对优秀员工的激励。宏服数科建议国有企业在实施该制度的同时,参照市场化的公司,建立起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多元化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绩效奖金、晋升机会、荣誉称号等方式,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体系构建
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的实施,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包括考核制度的制定、考核过程的执行、人员调整的实施以及退出机制的完善。以下是该体系的详细构建与原理:
1.考核制度的制定
考核制度是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的基础。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战略目标,制定清晰严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应明确规定考核等级和强制分布比例,以及依据等级进行末位调整的规则。同时,考核制度还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岗位体系、薪酬体系、晋升机制等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整体而言,需要关注一下因素:
公司目标的维度分解:经济效益、产业发展、内部管理、人才储备等
组织、部门、岗位的考核指标确定:关键指标、基准目标与激励目标
绩效合约的签订:明确目标、双方承诺
考核规则的确定:量化评价规则、主观评价规则
设计奖惩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明确相应标准
设计完整的绩效管理作业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流程规范、机制规范
注重制度设计的分层分类:岗位分类、职级分层等
……
2.考核过程的执行
考核过程的执行是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的关键。国有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考核流程,包括考核指标体系制定、指标库搭建、指标审核、考核评分、结果审核、结果确认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由于考核结果刚性兑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审慎管理绩效考核的每个环节和信息,确保申诉可查询,调整有依据。这要求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能满足快速调取完整的绩效结果相关的佐证资料,因此,以往“走个形式”的考核工作模式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转而需要新的思路承载着国企三项改革。即绩效管理数字化。绩效管理数字化保证了过程信息的记录,如绩效目标制定的审核与认定、绩效合约签订、完成情况的佐证资料与信息、评分结果的原始记录等,能支持考核过程的全程留痕和随时调阅。
3.构建全面评价体系,明确人才退出机制
企业应建立一套涵盖绩效、能力及价值观的评价系统,并配套人才盘点机制,以全面评估员工表现与潜力。这套体系旨在支持人才选拔、培养、任用及留存的全流程管理,并为后续的人才退出提供数据支持。
在评价体系中,绩效通过量化考核反映工作成果,能力通过专业技能测试评估,而价值观则考察员工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人才盘点利用多维度分类,明确员工在组织中的位置。对于员工能力与潜力的评价,企业采用科学、客观的标准与流程,结合线上胜任力评估系统,形成综合评价报告,为退出调整提供依据。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定“退出”标准。例如,基于绩效考核结果对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调整,或结合人才盘点结果,对于“绩效末等”且“能力不足”的员工实施有序的职业调整和退出。在对人员进行岗位调整、降职、免职、解聘等操作过程中,须确保调整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
四、数字技术在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中的应用
1.绩效考核系统的数字化
建立数字化绩效考核平台:采用先进的绩效管理软件,如宏景云绩效管理系统,基于PDCA的理念完整实现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这不仅可以确保考核工作的高效开展,还能为员工提供透明公正的绩效管理方式,增强制度的公信力。
评价规则的设定:在系统中依据制度设计考核等级和强制分布比例,比如卓越(5%)、优秀(20%)、良好(50%)、待改进(15%)、不胜任(5%),使评价人在评价过程中强制按照许可比例进行评价。
自动排名与末等识别:在绩效考核系统中,可设置自动排名功能,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自动识别出末等员工。这大大减少了人为干预,切实提高了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
2.绩效数据的实时跟踪与分析
实时数据收集: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收集员工的绩效数据,包括工作成果、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业绩数据和评价信息。这些数据为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提供了客观、全面的依据。
数据分析与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绩效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员工和潜在风险。同时,设置预警机制,当员工的绩效数据达到某个临界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提醒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
3.线上沟通与反馈
线上绩效沟通: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上下级之间的线上绩效沟通。这不仅可以提高沟通效率,还能确保沟通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线上反馈与改进计划:在绩效反馈阶段,利用数字化平台,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绩效反馈报告,并共同制定线上绩效改进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这有助于员工明确自己的不足,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切实执行柔性管理。
4.制度执行的数字化监督
数字化监督与审计: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制度的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审计。这可以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防止人为干预和滥用职权。比如完整存储过程数据,主观评价的匿名机制。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和绩效管理结果分析模型,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信息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实时呈现出来,比如员工绩效报告、横向对比报告等,为管理层提供直观的决策支持。
邮 箱:zzhao@ehrel.com
胪
胪
杭州总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华中南路690号6楼
邮 箱:gebo@ehrel.com